摘要:在反思的历程中,他们发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核武器和环境是两个足以毁灭世界的难题。 ...
虽然儒家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引进了民主制度,但谁也不能证明这是基于儒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而引进的。
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二、自我观:熊十力对言说方式的自觉在现代新儒学中,熊十力蔚然为一大家。
惜乎小儒改窜六经,而群众无门。吾国遭遇西方这一近代境遇是我们讨论现代学术不可回避的视域。这种作用或功用的本身只是一种动势,(亦名势用。现代(morden)表达了现代新儒学的价值目标——现代性诉求,同时表达了它的历史境遇——身处现代社会。熊十力的高足牟宗三就是这样的高手(就学术方法而不是学术旨归看,牟宗三对熊十力的学术继承是比较淡薄的)。
翕-辟,语出《周易》。惟气含灵,非浊闇故,为万化源。[27]《新唯识论》(删定本),《全集》第六卷第6页。
不过,人们常常很难摆脱那种有一个东西在背后造物的思维(如陈淳所批评的)。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许多人采取了曲线救国的路线,用西方的思想、概念解释古代学术。篡改了西方概念而遭到中西双方的种种质问,费力不讨好,又何必呢?采用这种方式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我不知道。母文化当然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而是一个变迁的概念。
古学还他古学,不可乱他真相。关于这个逻辑,我在另文中有详细探讨。
今天我们不能以中解中而只能以西解中,绝不是丰富母文化,恰恰是遮蔽母文化。[94]《中国哲学与西洋科学》,《全集》第四卷第574-575页。不过,和而不同之所以可能乃是因为主体(性)即自由(自行、自然)。《周易·系辞》曰: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一切精神形式都必须反求诸己方可挺立。[79]但科学精神见于《大易》这样的说法在学理上讲并不妥当。[92]即使儒家学者发展出现代科学,也不等于儒学是其根据。[16]就具体人物之思想看,也很难把常常被认为是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古代人物的思想作如是观。
现代(morden)表达了现代新儒学的价值目标——现代性诉求,同时表达了它的历史境遇——身处现代社会。没有一定的实现方式,精神就会被悬空。
)小者,物质宇宙之始基也。这跟西方哲学的主流(主要是指其形而上学)大相径庭。
牟宗三基本上是以康德哲学为框架来解释古代学术。马列主义在本体论上首先强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斗争。[70]本来应该建立在完全统计的基础上才可以这样说,这里是就我所知的全部情况而言。古之传记曰:‘至大之物,必起于小。这里使用母文化一词,并把尚未被母文化接纳的其他文化称为异文化。从熊十力以衍乾坤的方式来通达本体的言说中,可以看出他有意把自己的理论渊源向儒学回溯,特别是向《周易》回溯,把《周易》作为自己的理论源头,努力把《周易》的概念和思维呈现为他的言说。
[57]《乾坤衍》,《全集》第七卷第508页。诚根本就不假外求,只能自立。
[4]本位派认为,历史文化是有价值的,能够从历史文化中开出现代性。此能变一词的能字,只是形容词,并不谓有所变与之为对……夫实体浑然无象,而其成为用也即繁然万殊。
我们知道就西方哲学的主要思维而言,二元对立是其核心。吾国学术在根本上是体用不二的,或者说是体用一贯、道器一贯的。
就像中国本无佛学,引进佛学不就有了佛学吗?[85]因此对佛学的表述应该是:汉代及其以前的母文化没有佛学,汉代以后尤其是唐代开始,佛学就是中国的母文化了。如云‘道在太极之先,都是说未有天地万物之初,有个空虚道理。如果某甲不认真地学习,那么他学不到认真精神。[43] 原体显用,用则一翕一辟,以其相反而成变化。
现代新儒学有别于传统儒学的是什么呢?——现代性诉求及其处境。而非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引进科学与民主更与儒学无关,这从他山之石说明儒学与科学、民主没有必然关系。
四、时势造成的言说困难前文谈到,现代性诉求是近代中国回避不了的任务。[62]《体用论》,《全集》第七卷第120页。
动而用事,则开辟群蛰,敬导沈滞矣。他们先设定西方的某些东西为不容置疑的价值目标,然后认为儒家的什么不是西方的什么,譬如:儒家伦理不是普遍伦理,儒学没有自由主义,儒学重视私德(不好的)不重视公德(好的)。
[14]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指出,清末民初之学者标榜所谓的科学方法(昔托郑、许,今更托西洋。古代文化除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思想和学术以外,还有其他思想和学术。在进化论中,人是最高级的物种,由此而产生人类中心主义。)二、本体即无对即有对,即有对即无对。
熊十力的思考是非常深邃的。[91]技术在儒学的基本观念中属于正德利用厚生的利用和厚生的问题,即:技术回答的是如何利用和如何厚生的问题。
熊十力也使用了古学这个概念。我认为熊十力以体用不二以及由此形成的言说方式是真切地体贴了古人所体贴的大道(本体)的。
从儒学中开出科学方式的基本思路是:预设儒学方式能够开出科学方式(以下省去方式一词),只不过这种能够尚是可能性,未成为现实性。然未尝以为唯独有物而无心。